近期,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在会上,他们正式向公众展示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以及“中华古籍资源库”。这一行动旨在为公众阅读和学术研究带来更多便利,并且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发布概况
在发布会现场,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对全国古籍普查与数字化工作的整体进展进行了细致的汇报。同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对两个平台的建设进度和操作流程做了详尽的阐述。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复旦大学吴格教授等众多领域的学者们相继提出观点,对所取得的成就表示了高度评价,同时他们期待相关研究能够得到进一步拓展,所需资源也能得到持续扩充。
普查意义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将普查登记定位为至关重要的环节,旨在全面掌握我国古籍的馆藏状况,并据此构建总台账上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为古籍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该数据库展示了普查登记的成果,累计录入数据接近200万条,1094家单位已圆满完成登记任务,从而初步掌握了全国古籍的基本信息。
数据规模
截至目前,中国古籍保护网已对外公布“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的相关信息。该数据库内容详实,涵盖了13个省份以及96家中央直属系统单位的古籍普查数据。总计,这些数据包括388,963部古籍和3,587,347册图书。这些详尽的数据资料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检索功能
系统拥有基础查询与高级搜索的能力,用户可通过普查标识、图书编号等关键信息执行搜索操作,同时该系统支持繁体与简体字检索。这一功能显著降低了研究者与收藏家获取古籍资料的难度上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古籍资料的集中检索,有效地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效率。
资源库建设
2012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发起了一项名为“国家图书馆藏善本缩微胶片数字化”的工程,旨在通过模转数技术构建“中华古籍资源库”。读者可访问国家图书馆官方网站或“中国古籍保护网”,注册并登录后,即可进行文献的检索与全文阅读。
未来展望
国家图书馆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果,有效促进了众多项目的进展。截至目前,已成功完成超过三万部古籍的数字化工作,涉及1300万张影像资料。此外,该工程未来还将持续更新,不断推出新的内容。这一数字化资源的持续扩充,将有力地促进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化和学术研究的进步。
关于这两个平台在古籍研究及传承方面的潜在影响,您有何高见?恳请您为本文点赞并转发,同时我们衷心期待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参与我们的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