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四川省图书馆的老馆圆满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读者服务部主任牟文兵在总府路的老馆完成了办公室的最终审查。随后,他搬迁至天府广场的新馆继续履行职责。这座历史悠久且屡经变革的图书馆,尽管历经沧桑,依旧保持着四川地区文化的独特书香。
百年省图历史开篇
1912年10月20日,成都少城公园西侧,一座由青砖构筑的小楼内,四川省立图书馆正式声明成立。相较于湖北图书馆,其成立时间晚了八年,然而,它却与多省图书馆同时开启了四川公共图书馆的新纪元。尽管藏书量并不丰厚,但其历史意义不容小觑,为四川的文化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那时起,该图书馆在发展历程中面临了一系列的困难,与此同时,其名称历经更迭,管理职责亦随之发生了转移。
馆址首次变更波折
1927年,由于财政资金短缺,省图书馆的管理权被移交至成都市政公所,同时图书馆的名称也发生了变更。然而,到了1929年成都市武侯区图书馆,省教育厅意图收回图书馆的管理权,却遭到了成都市政府的抵制。直至1936年,省教育厅方开始着手筹备省立图书馆的重建事宜。1940年4月10日,图书馆在城守街前,原为清城守衙门的地点,成功恢复了其功能。这一事件标志着第二次建馆工程的正式启动。然而,重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以及管理层面所遭遇的诸多挑战。
后续更名与发展
1950年至1952年间,图书馆名称发生了两次变更,起初更名为川西图书馆,之后又改称为川西人民图书馆,最终确定名为四川省图书馆,该名称沿用至今。1972年,新馆建设选址在总府路,经过六年多的不懈努力,到了1978年4月,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该图书馆成功跻身全国十大图书馆之列,这一成就充分展现了其在藏书数量和服务品质方面的显著提升。
新馆立项与建设
2009年,天府广场上,省图书馆新馆项目宣告获得官方批准并开始动工。这一事件标志着图书馆在其历史进程中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关键时期,不仅将为公众带来更优质的阅读空间和更完善的服务设施,同时也预示着图书馆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馆藏数量巨大增长
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断积累,省图书馆的藏书量已从最初的约4万册增长至约500万册,其中,古籍和珍本藏书约为65万册,这一数量约占全省同类藏书的约三分之一。这一藏书体系的丰富程度,得益于政府资金的持续投入、省内各单位的鼎力支持以及众多知名人士的慷慨捐赠成都市武侯区图书馆,这些因素的合力促成了馆藏的显著增加。
名人捐赠添彩馆藏
众多知名人士的捐助行为明显提升了省图书馆的藏书规模。其中,李劼人和李一氓的捐赠尤为突出,特别是李一氓所捐献的明清算本和超过2000册的各类书籍。此外,省图书馆还通过购置严谷声和赵法德的藏书,进一步丰富了藏书种类。
关于四川省图书馆在数字化趋势下未来的发展方向,您有何独到见解?敬请提出您的看法,给予支持,并助力本篇文章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