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的浪潮下,大学图书馆的角色受到了广泛关注。伴随网络化和数字化进程的日益明显,以及每年出版物数量的激增,高校图书馆正遭遇诸多挑战。同时,它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也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馆藏结构之变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袁青提供的2016年数据显示,在图书经费投入排名前20的“双一流”高校中,超过半数的高校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已超过纸质资源。同时,长期实践表明,图书馆正日益依赖数字资源。资源提供商或数字出版商掌握了资源的主导权,导致图书馆只能扮演用户或代表的角色。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尽管数字资源数量持续上升,但纸质图书的采购数量并未显现出减少的迹象。
特色馆藏价值
国内众多学者普遍认同,图书馆所拥有的独特馆藏资源是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学术实力增长的核心要素。以程焕文教授为例,他为大中山大学图书馆收集了超过21万件徽州文书,这一数量已超过全国其他地区图书馆的藏品总和。这些特色馆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知识库,而且在高校间的差异化竞争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借阅现状尴尬
我国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的困境。许多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既没有借阅过任何书籍,也没有利用过学术数据库。直到撰写毕业论文阶段中山大学图书馆主页,他们才意识到学校设有学术数据库。在无法获得教师指定的参考书籍时,尽管有数字图书资源可用,学生们依然迫切希望增加纸质图书的副本数量。这一现象揭示了纸质图书在大学生全面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它也表明了纸质图书在当前教育环境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此外,这一现象进一步强调了纸质图书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时效性。
服务转型升级
邓景康,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负责人,强调,向校内各院系和部门提供学科分析报告及数据支持中山大学图书馆主页,是图书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推出的新策略。这一服务通过深入挖掘数据资源,进行专业分析,对提升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拓展。
空间资源利用
国内多所高校虽已增设新图书馆,但仍有部分院校的图书馆人均使用面积显得偏低。程焕文强调,图书馆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资源,空间资源同样重要。通过举办展览、提供学习及共享空间等措施,可以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将图书馆打造为校园文化中心,对于建设一流大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未来发展挑战
在协调数字资源与纸质图书的配置过程中,需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获取所需资源;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双一流”建设面临的多重挑战面前,高校图书馆如何实现突破,已成为未来关注的中心议题。
您对高校图书馆内数字资源与实体书籍的恰当分配有何见解?我们期待您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意见。同时,也请您对这篇文章给予点赞和分享,以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