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摩洛哥达成了一项关键性的协议,即《马拉喀什条约》。该条约是全球首个专为保障阅读障碍者获取作品权利而制定的版权协议。这一条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解决视障人士所遭遇的“书荒”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持。
条约背景与意义
《马拉喀什条约》的问世,起因于全球数亿阅读障碍者长期遭遇获取作品的不便。根据数据,全球已出版的书籍中海城市图书馆,仅有不到7%适合视障人士阅读。条约规定,签约国需允许制作及发行无障碍格式版本的作品,且无需版权所有者的额外许可。此创新性条款,突破了传统版权法的束缚。
中国履约进程
2013年海城市图书馆,中国正式签署了该条约;经过六年时间的精心筹备,该条约于2020年11月正式开始应用。国家版权局携手中国残联以及众多相关机构,合力构建了一个国际间的无障碍格式版作品交流平台。至2022年底,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12个无障碍格式版制作机构,年产量已顺利突破10万册。
实施成效
自该条约正式执行至今,已历经三年时光,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已十分明显。据北京盲文出版社公布的数据,2022年,无障碍图书的发行数量同比增加了45%。此外,上海图书馆新推出的“无障碍数字阅读平台”吸引了超过五万名用户的关注与参与。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盲校的学生们也首次实现了与普通学生同步获取教材资源的权利。
现存挑战
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遭遇了不少挑战。无障碍格式转换的费用相当高昂,单是一本图书的转换费用就可能高达3000元。此外,由于语言差异的存在,作品在国际间的流通遭遇了阻碍,目前仅有30%的无障碍作品能够实现国际间的交流与共享。
技术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为无障碍作品制作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进步。阿里巴巴达摩院研发的“读光OCR”系统,显著加快了图书数字化进程,效率提高了80%。腾讯推出的“天籁”语音合成技术,大幅降低了有声读物制作的成本,降幅超过了60%。到2023年,我国首个基于AI技术的无障碍内容生产联盟已经在深圳正式挂牌成立。
未来展望
专家提出,需对辅助措施进行优化,以确保无障碍出版物能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金扶持。此外,他们倡导制定一套国际认可的无障碍出版规范,以推动全球资源的共享。根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无障碍出版物的数量有望实现成倍增长。
当前,全球正被数字化浪潮所包围,研究如何在版权保护与特殊群体知识获取权益之间取得平衡,已成为一项迫切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针对阅读障碍者这一特殊群体,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被实施,以提升他们获取作品的状况?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