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会各界对高校图书馆纸质书籍借阅量下降的现象和大学生阅读兴趣是否降低的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对此,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正常的发展趋势,然而,另一部分人则对此现象表示了忧虑。
借阅现状
对与23岁理科生任鹏同龄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采访时,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每年平均借阅的图书数量并不高,大多不超过10册;甚至存在一些学生,整年未曾借阅过任何书籍。尽管如此,任鹏对文史类书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年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籍数量大约也是10本左右。在2022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浙江省在校大学生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大约为8.48本东南大学图书馆我的图书馆,而电子图书的人均阅读量则达到了13.5本。
电子资源影响
任鹏指出,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日益丰富,使得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一现象导致了纸质图书的借阅量出现下降,这一趋势是符合逻辑的。学生能够通过电子资源迅速找到所需信息,从而降低了他们对纸质书籍的依赖。然而,这一变化并不代表大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有所减弱,实际上,这仅仅是阅读习惯的一种调整。
阅读兴趣差异
武汉大学学生李果观察到,他周围的同学普遍对深入阅读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态度;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快速、方便且价格低廉的电子产品,而这些电子产品往往容易导致用户沉迷。这一现象揭示了当前部分大学生阅读习惯的转变,他们更倾向于直接获取信息,却忽视了深度阅读可能带来的深刻思考。
现实压力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群体普遍承受着多方面的现实压力,其中不少学生更倾向于将时间投入到诸如考试、实习等被视作实用性的活动中。他们普遍认为,短期内在图书馆借阅书籍、进行无目的阅读难以产生直接效益,故而更愿意将精力集中于那些能够迅速带来回报的事务。
图书馆服务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王琼提到,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以自主学习为目标的读者,相较之下,前来借阅图书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学生们有时会自嘲地把自己称为“建议专家”东南大学图书馆我的图书馆,并指出图书馆在新书上架速度上存在滞后,以及难以找到心爱书籍等问题。由于直接获取所需书籍存在困难,学生们不得不借助文献传递服务或电子书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图书馆应对措施
为提高服务水准,众多高校接连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湖南大学图书馆特别对“新书快速借阅”服务进行了优化,实现了读者在线挑选图书的功能,同时图书馆承担了借阅费用的支付,不过读者需在30日内归还图书。与此同时,河南大学与东南大学也共同推出了“你借我买”的借阅机制。同时,若干高等教育机构已开始采用纸本与电子资源相结合的采购策略,从而扩大了电子资源的采购范围,这一举措是为了适应阅读方式的演变趋势。北京大学图书馆特别策划并推出了“中华文明知识竞赛”等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广大学生对阅读的广泛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