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热议“高校图书馆纸质书借阅量减少,大学生阅读兴趣是否降低”的问题,各方意见激烈碰撞。有人认为这是自然的发展趋势,然而,也有人对此现象表示担忧。这一情况揭示了当前大学生阅读状况的一些特点。
借阅现状
任鹏,23岁,主修控制科学与工程,具备理科教育背景,然而对历史文化类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年都会从图书馆借阅约十本图书。记者对同年龄段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大学生平均每年的借阅量未超过十本,甚至有部分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未曾借阅过任何书籍。2022年,浙江省社科联所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该省大学生在纸质书籍上的阅读量平均为8.48册,与此同时,他们在电子书籍上的阅读量达到了13.5册。
阅读倾向转变
任鹏指出,随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不断增多,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方便,这一趋势导致了纸质图书借阅量的下降。然而,这一现象并不代表大学生对阅读的热情有所减退。武汉大学李果的研究显示,他周围的同学普遍对深度阅读缺乏兴趣,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快速、简便且成本较低的电子设备。
馆内活动占比
王琼馆长指出,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生群体中东南大学图书馆我的图书馆,自主学习占据主流,紧随其后的是图书借阅,以及参与研讨等多样化的活动。然而,在面临考试、实习等实际压力的情况下,众多大学生更倾向于将时间投入到他们认为“实用”的事务中,普遍认为图书馆的借阅阅读在短期内难以产生显著的实际效果。
服务质量问题
受访者以幽默的口吻自称为“建议专家”,并指出图书馆存在诸如“新书上架速度较慢”以及“难以找到心仪的书籍”等问题。由于学生无法直接借阅到书籍,他们不得不依赖文献传递服务或电子书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一旦图书上架后经过一段时间无人借阅,这些书籍就会被标注为“零借阅”图书,这一现象与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供需平衡密切相关。
服务模式创新
湖南大学图书馆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对“新书闪借”服务进行了改进与提升。读者可在网络平台上挑选喜爱的书籍,图书馆承担相应的采购费用。读者需在30日内办理归还手续。同时,河南大学、东南大学等众多高校也纷纷引入“你借书、我买单”的新颖服务模式,力求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在采购策略上实施了纸质与电子图书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大幅增加了电子图书的采购数量,这一举措旨在更高效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阅读活动引导
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参与度的高涨,有助于提升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并扩大他们的阅读领域。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举办了“中华文明知识竞赛”,此活动旨在促使学生回顾并巩固所学知识,激励他们广泛阅读,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豪感。
目前,关于高校图书馆借阅量减少所引起的“大学生不爱阅读”这一议题的讨论依然活跃。虽然电子资源的丰富导致了纸质书籍借阅量的下滑,但不宜轻易将大学生归类为“不爱阅读”群体。那么东南大学图书馆我的图书馆,我们应当如何在这两种阅读方式之间找到平衡点,并激发大学生对纸质书籍的热情?欢迎各位留言分享观点,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