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前寄存古籍,如今为何要转移到孩子名下?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十三年前,毛先生将120册古籍存放在了图书馆。时至今日,他携带着新的目标重返该地。这一行为也再次引起了公众对青岛市图书馆“古籍寄存”制度的关注。

寄存缘起

2007年,毛先生在报纸上注意到了青岛市图书馆新设立的“古籍寄存”项目。鉴于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他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收集到了120册古籍。不过,由于家中保存条件有限,这个问题一直让他感到烦恼。得知这一服务后,他感到如释重负。同年,他立刻将这批古籍存放在了图书馆。这一举措不仅成功解决了他在古籍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亦为这些价值连城的古籍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存放环境。

十三年后重逢

时光荏苒,历经十三载,毛先生在青岛市图书馆的特藏部再次遇见了那120部保存状况极佳的古籍。此情此景,他心中涌起无限感慨,深感图书馆提供的优越保存条件给予了他极大的安心。他不止一次地向特藏部的工作人员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对他们多年来对古籍细致入微的呵护与保管表示由衷的感谢。

签署新协议

在本次行动中,毛先生确立了两个主要目标。首先青岛市图书馆古籍书目,他打算将这120部古籍转移至子女的名下;其次,他还计划额外保存一些古籍。在青岛市图书馆,毛先生与其子一同签订了《古籍寄存协议书》,这一行为旨在与图书馆携手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模式创建背景

青岛市图书馆古籍书目_青岛古籍保护模式_古籍寄存青岛市图书馆

2007年,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会议成功召开;青岛市图书馆荣幸地成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试点单位。会议结束后,同年便启动了古籍普查工作;普查结果显示,部分个人及单位拥有大量古籍,其中不乏珍贵的善本。为妥善保护这些古籍,青岛市图书馆在满足相关条件的基础上,全国范围内首次推出了“古籍寄存”的新模式。

服务成果

自“古籍寄存”服务推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咨询量不断上升,并有部分读者亲自到馆办理了寄存手续。到了2012年5月青岛市图书馆古籍书目,图书馆共接收了52种、超过400册的古籍。因部分寄存者情况发生变化或其它因素,已有部分古籍被取回。目前,仍有超过30种、300多册的古籍继续被寄存。图书馆工作人员对馆藏古籍进行周期性审查,同时实施细致的保护手段,以此保障这些文献资料能够维持其完整状态。

研究与开发

青岛市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实施了新的服务方式,并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该馆拥有的六部古籍被纳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外,还编纂并出版了《青岛市图书馆藏山东文献珍本图录》等一系列作品,为古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青岛市图书馆推行的“古籍寄存”模式是否适合在其他地区推广,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我们诚挚地邀请广大读者朋友们积极参与讨论,通过点赞、转发等方式表达您的看法,同时欢迎您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长沙市开福区招商云地图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财政局 衡水市委党校 宝丰县委统战部